发布日期:2024-12-14 21:23 点击次数:109
《庄子·至乐》有一则寓言故事:“昔者海鸟止于鲁郊,鲁侯御而觞之于庙。奏《九韶》以为乐,具太牢以为膳。鸟乃眩视忧悲,不敢食一脔,不敢饮一杯,三日而死。此以己养养鸟也,非以鸟养养鸟也。”
《庄子》,图片来源于网络
这段故事的意思是:从前,有一只海鸟停留在鲁国国都的郊外,鲁侯用车辆迎接它,并供奉在宗庙里给它敬酒,乐师演奏《九韶》使它快乐,准备了牛、羊、猪的肉作为它的食物。海鸟却双目昏花,心情悲伤,不敢吃一块肉,不敢喝一杯酒,三天就死了。
这是因为鲁侯用供养自己的办法养鸟,而不是用养鸟的办法养鸟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看了这则寓言故事,我不由得想起孔老夫子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这句至理名言。其实他老人家这句话的意思不仅是说“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,不要施加给别人”,而且还包含有另一方面的意思——“自己喜欢、愿意做的事情,也不能强加给别人。”即,己之所欲,亦勿乱施于人。
从这个故事中,我们不难看出,鲁侯是真的喜欢这只海鸟,也是真心地对它好,把所能提供的优越条件都提供了,一切都是为了它好。可最后却是好心办坏事。
良好的愿望反而得到了不想要的结果。
狼吃肉,狗吃屎,此乃天性。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。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习性特点。这位鲁侯把自己的喜好当成了海鸟的喜好。鲁侯认为吃肉喝酒听音乐是人最好的生活状态,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神仙日子。可是,鸟却不是这样想的,它的幸福生活是自由自在地翱翔蓝天,而不是被关在笼子里过这种衣来伸手、饭来张口的百无聊赖的生活。
鲁侯是真的不懂海鸟。海鸟就是被鲁侯适得其反的天真烂漫给活活气死的!
战国末年的韩桓惠王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。因为秦国强大,韩国惧怕被秦国吞并,韩桓惠王想出了一条“疲秦”妙计,派出一名叫郑国的水利专家作为间谍入秦,游说秦国修一条连通泾水和洛水的大渠,以修建此项巨大灌溉工程来消耗秦国的国力,使它无力再吞并韩国等弱小国家。
结果弄巧成拙的是,秦国本来就想发展水利,提升粮食产量,韩国的“疲秦计策”正好契合了秦国发展,变成了“强秦战略”。这真是“瞌睡给了个枕头——正是时候”。可怜的韩桓惠王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想法当成了秦国的想法,拉紧了弹弓没有打中鸟,却不幸打瞎了自己的眼睛。
鉴古思今。看看鲁侯和韩桓惠王,想想我们自己。敬畏规律,顺其自然是何等的重要。历史的教训发人深省,现在的人,还会做这种违背规律、费力不讨好的事吗?
20世纪60年代,全国范围内曾掀起了“农业学大寨”的热潮。大寨是当时农业战线上的一个先进典型,地处山西省昔阳县的山区,他们战天斗地,硬是在贫瘠的山沟沟里建成了水平梯田,被称为大寨田。本来学习大寨艰苦奋斗、不怕困难的精神是非常好的,是鼓舞亿万农民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精神动力,可是有的平原地区竟然也搞起了大寨田,把本来平整的土地堆成大土堆,然后再造出层层梯田,从形式上看,的确很像大寨田的样子,但是,熟悉农业的人都知道,耕作层只有15—20厘米厚,把深层的生土翻上来种地是长不好庄稼的。罔顾自然规律,结果可想而知,劳而无功,甚至是劳而有过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“官不扰民民自富”。基层管理者要知民情、通民意、顺民心,顺其自然地开展工作,方能事半功倍。本来是为了农民致富过上好日子,可在具体操作时,却是剃头挑子一头热,绞尽脑汁要求农民种什么、养什么、怎么种,大有越俎代庖“为民请命”之意。每个环节、每个步骤、每道程序都安排得分毫不差。管得越来越多、越来越细、越来越严,生怕老百姓不会种地似的,简直是操碎了心。到头来,基层干部忙得天昏地暗,精疲力竭,农民群众却不喜欢,不支持。违背规律,想当然的结果必定是到头来一场空。
尊重客观规律、敬重自然法则,任何时候都是做好工作的准则。否则好心很可能办坏事。
往事历历,警示后人。切不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。
作者:丰家雷
编辑:阿杰